歡迎使用手機瀏覽
這是王大珩(左)與他的學生蔣筑英在研究工作(資料照片)。 新華社發(fā)
1953年底,中國科學院儀器館成立不到兩年,在器材和設備十分簡陋的條件下,一位青年人和同事們煉出了新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。隨后不到6年的時間,又相繼研制出第一臺電子顯微鏡、高精度經(jīng)緯儀、光電測距儀等一系列光學儀器,建立了從研究到設計,再到材料、加工生產、檢測的一整套科研體系,一舉填補了光學領域的多項空白。
他就是“中國光學之父”王大珩。他一手籌建的中國科學院儀器館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前身。直到如今,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員奮斗的指明燈。
王大珩生于1915年。1932年,17歲的王大珩以優(yōu)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。1938年,王大珩遠赴英國留學。1948年,王大珩放棄國外優(yōu)越的研究與生活條件回國。1951年,他受中國科學院邀聘籌建儀器研制機構。
1978年3月18日至31日,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,這是全國科學大會期間的王大珩。新華社記者 湯孟宗 攝
在海外學習技術光學和玻璃制造技術的求學經(jīng)歷,讓他擁有了扎實的專業(yè)基礎。除了研發(fā)各種光學儀器外,王大珩還帶領近千人的隊伍,參與“兩彈一星”項目所有光學研究任務,研制了我國第一臺大型靶場觀測設備、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攝影儀,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。
1975年,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(wèi)星成功發(fā)射。該項目對衛(wèi)星上安裝的對地觀測相機提出極高要求,它既要達到較高分辨率,還要經(jīng)得住自動拍攝的震動。在國外技術封鎖的背景下,王大珩和同事們沒日沒夜加班攻克難題,最后如期完成任務。當衛(wèi)星帶著拍攝信息返回地面時,中國人首次成功地看到了清晰的衛(wèi)星圖像。
王大珩傾盡一生發(fā)展祖國光學事業(yè)。臨終前他只有三個心愿:編寫“中國光學的學科發(fā)展史”;建立中國光學科技館,讓更多人了解光學知識;進行光學名詞審定,出版一本光學名詞的官方版本。在病床上,他還堅持起草光學名詞審定的報告。
這是1992年2月11日,王大珩在北京。新華社發(fā)
2011年7月21日,王大珩在北京逝世,享年96歲。
關于我們 聯(lián)系我們 網(wǎng)站地圖 用戶調查
共產黨員網(wǎng)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