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驚天動地事,做隱姓埋名人。作為“兩彈一星”功勛獎章獲得者的錢學森,數十年嘔心瀝血、攻堅克難,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(yè)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。他的愛國奉獻精神,激勵了無數中國人。
1960年11月5日上午九時許,“東風一號”導彈從我國酒泉發(fā)射場騰空而起,它的成功發(fā)射,對于新中國來說,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與“東風一號”同時走進人們視野的,還有它的技術負責人——錢學森。
1935年,國立交通大學畢業(yè)后的錢學森考取公費留學,遠渡重洋,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。35歲的錢學森已經是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。
1949年5月,錢學森收到了一封來自萬里以外的信件,信件內容是邀請他回到中國,領導航空工業(yè)的建設。
拳拳赤子心,殷殷報國情。1955年10月,他終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國。作為世界著名的火箭與導彈專家,錢學森帶領他的團隊肩負著為中國造出第一枚導彈的重任。而此時的新中國,百廢待興。要造導彈這種尖端武器,困難是顯而易見的。
發(fā)展新中國的國防工業(yè),就得靠自力更生。此時,錢學森率領的團隊,大多是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。他為此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《導彈概論》,正是這部經典著作啟迪了第一代從事導彈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。
歷經九年時間,由中國人自己制造的“東風一號”和“東風二號”導彈相繼發(fā)射成功。1970年4月,由錢學森擔任技術負責人的“東方紅一號”衛(wèi)星發(fā)射成功。在錢學森的建議下,我國在1992年選擇了發(fā)展神舟飛船的載人航天之路。
從內蒙古著陸場回到北京的楊利偉,專程來到錢學森家中向老人報到。此后,每一位從太空凱旋歸來的航天員,都會來到錢學森家中,向這位中國航天事業(yè)的奠基人報告好消息,直到錢學森去世。
錢學森作為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,他的自立自強和愛國奉獻精神,鼓舞了無數中國人,也凝聚成了中國航天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磅礴力量。
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